众慧文学 > 其他小说 > 名正言顺朱允熥朱元璋 > 第99章 久远的谋划
老朱家的富贵天下皆知,而作为帝乡的子民,很多百姓更是知道一些事情。

虽然有不少百姓是后来迁徙而来,不过依然有不少当地的百姓。

朱允熥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,尤其是在一些长者面前,更是丝毫没有皇储的架子,和他们聊着家常等等。

小小的凤阳出了一批王侯将相,不少人对此更是感触颇深。

有些老者也是惋惜不已,不说和老朱家相比,就看看汤和那些人,一个个的也都是富贵的厉害。

甚至有一些老者还是在朱允熥跟前诉说着当年和老朱一起放牛、一起下河摸鱼等等故事,但是也仅仅只是那样了。

无非就是朱允熥多赏赐点米面或者布匹,想要讨要一个一官半职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这些老者只看到了汤和等人如今的功成名就,可没有记得那也是汤和等人厮杀出来的。

当年老朱可是回乡募兵的,活下来的不说个个都是汤和这般,好歹也是有一官半职。

但是那些没有活下来的呢?好多甚至都是香火都断了传承。

这些老者当年没有跟着一起出去厮杀,现在就算是再惋惜、再后悔也没用,最多就是看在情分上赏赐点东西而已。

大开宴席宴请父老乡亲,这也是应该有的。

该祭拜的祭拜了,该探望的自然还是需要去探望。

偌大的信国公府,现在当家的就是中风的汤和。他五个儿子,现在唯一活着的就是次子汤軏,好在还有几个孙子在跟前。

看着中风偏瘫的汤和,朱允熥亲近说道,“信国公,就不用多礼了。咱们都是自家人,无需多礼。”

汤和努力的想要说清楚话,可是话语依然含糊,“臣,有罪。”

当年邀老朱赴红巾军,明明都已经是千户了,可是作为上官依然对老朱恭敬,汤和这个信国公得到老朱的信任,这不是没原因的。

看着汤和如今的样子,朱允熥心里也不是滋味,“信国公,可有事情要交代,我定尽力做好。”

汤和指了指汤昱,说道,“臣长孙,望殿下提携。”

朱允熥立刻答应下来,说道,“本该是让他在您跟前侍奉汤药,只是既然信国公说了,就让他随侍,如何?”

汤和脸上立刻浮现出笑容,“臣,谢恩。”

汤和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他的爵位传承,历史上也是这样。可是其子、孙、曾孙三代均早逝,无法袭爵,以至于直到一百多年后的汤绍宗才被嘉靖帝允许续封,还是降等为灵璧侯。

将汤昱带在身边,朱允熥也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什么,不过现在来看起码可以让汤和安心,这也就足够了。

生死这样的事情,就算是皇帝有些时候都无能为力,这也只能看造化了。

朱允熥看着汤和,说道,“祖父让我和国公说一声,江夏侯的事情他也没法子。”

汤和就艰难回道,“不怨他,真的。”

这也是汤和想要让朱允熥将汤昱带走的原因,他实在是不希望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家业,因为不肖子孙瞬间葬送。

朱允熥就笑着说道,“国公能体谅自然最好,虽说这些年也是惩处了一些勋贵不法之事,只不过那也是他们咎由自取。国公放心就是,祖父肯定是要宽待勋贵。”

汤和原本浑浊的眼神瞬间亮了几分,朱重八是什么样的性格,他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。

朱重八宽待勋贵,那也是比较有限的,或者是对亲近人家的会多些宽待。

而现在皇太孙说的这些,很明显就是指他自己,这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
探望汤和,这也是朱允熥应该做的事情,不过也不只是探望汤和而已。

召见凤阳当地官吏,朱允熥仔细询问民生,不管是人口、土地或者是赋税等等,都是要问清楚。

尤其是后来迁来的百姓,更是要问清楚他们的一些生活。

别看以后有了花鼓戏,说的是凤阳不断遭灾。可是现在这里是帝乡,比起大明其他的地方,生活还是要稍微好一点。

因为不管是政策的扶持,还是官吏们的廉洁,放眼大明都是首屈一指的,可没有人敢在帝乡胡作非为。

毕竟不只是皇帝盯着,那些没成年的皇子皇孙时不时的就要来祭祖或者练兵,谁要是活的不耐烦了就在这里横行霸道就好。

仔细的看了看中都留守司的士卒练兵情况,这也都是一些心腹、精锐,战斗力等等也算是天下兵马当中的精锐了。

朱允熥也特意赶往长淮卫,因为这里是凤阳府的官仓。

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经长淮卫运往凤阳,淮河下游所产的淮盐也经长淮卫运往北方各地。

因此水路、陆路的一些官商客旅常在长淮卫短暂逗留,而作为中都八卫之一,指挥、守备、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长淮卫。

朱允熥仔细看着这些,再召徐辉祖,仔细询问武库的事情。

大明朝的武库设立,很多的都是就近以及近矿的原则,有铁矿、煤矿的,自然是要承担起制作军械的责任。

凤阳府自然也是要有武库,而淮南则属于凤阳府辖地,分属寿州和怀远县。

“令人在寿州、怀远境内寻煤。”朱允熥直接开口,说道,“现如今在其界内找到煤矿,再仔细找找,看看能不能找到大矿。”

淮南的煤矿开采历史也算久远,南宋和元朝时就有历史了。

对于这个巨大的煤田,朱允熥不能不在意。虽然按照现在的开采条件,肯定是没办法开采的更多、更深,但是先将一些比较容易开采的地方开采了,够大明现在所用也就行了。

煤矿实际上不算是大明朝现在最缺的,最缺的实际上是铜矿和铁矿,金银矿也比较欠缺。

以至于朱允熥浮想联翩,中南半岛的矿业资源发达,铜矿和金矿等不缺。东瀛那边更不用说了,一个石见银山就足以让人发狂,那是真的银山啊。

这些都要仔细谋划才好,现在想要全都给一口气吞下也不现实,得慢慢的发展,得做好了准备之后一举拿下。

“不征之国?”朱允熥笑了起来,“祖父就是嫌那些地方荒凉、没有产出,要是知道那里有金山银海,他马上就改《祖训录》,反正也不是改了一次两次。”

真到了那个时候,文武官员都不会劝说皇帝罢兵之类的。

老朱可是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,所以有些事情自然也就是保留了主动权。

东瀛那边确实没有被蒙古人征服,可是中南半岛被征服了不少。这也就意味着,大明甚至都不需要找到太多的理由,就可以兴兵南下。

“我得抓紧时间了,有些事情得祖父在的时候开好头,要不然祖制就要框死我。”朱允熥喃喃自语,“改革,谈何容易啊。”

如果有了大量的金银,宝钞的一些麻烦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了。

造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,将中南半岛作为跳板,以后开海等等也更加便利。

更何况中南半岛本身就是热带,作物一年三熟、四熟,那都不叫事。虽然运输粮食的难度会加大,但多了一个粮仓也是好事。

金银不能吃喝,在治世有大用。而粮食,在任何年代都不会有人嫌多。有了足够的粮食,才能做到长治久安。

“锦衣卫,我得先用锦衣卫。”朱允熥琢磨着,“锦衣卫本来就有很多的探子,让他们去找!”

石见银山现在还没有被发掘开采,中南半岛那边现在也十分动荡。

直接跨海作战有点难度,朝鲜半岛要不要先考虑?

李成桂应该刚刚篡位称王,可能已经派使节来大明了,希望大明这个宗主国承认他的合法性。

不对啊,在京城的时候还没有听说这些,难道还在路上?

得早点赶回去,虽然历史上的朝鲜王朝绝大多数时间对大明这个宗主国十分的恭顺,是一个比较模范的藩属国。

但现在情况不一样啊,朱允熥不惦记着朝鲜进贡的弓、纸、新罗婢,他惦记着的是能不能以此作为跳板,能不能继续对外发展。

再不行,安置一些藩王总是好的吧。

陈友谅的儿子陈理、明夏的末代皇帝明升,可都是被老朱安置到朝鲜在生活。

朱允熥觉得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抓紧了,对于大明的家底得好好的摸清楚才行,对于现在的一些实力等等,也要更加了解清楚。

也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,才能够在未来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更加正确的安排,才能够有机会让自己的一些谋划取得成功。

淮南的煤矿是大事,也是小事情,这自然是值得重视的一些事情。

不过在朱允熥看来,他还有其他的一些大事是需要做好的,甚至算是在和时间赛跑。

现在不需要上朝,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去尝试着接手,算起来也是少了一些约束,可以放开手脚的去‘胡闹’。

反正现在已经被立为皇储了,虽然文武不算是全都归心,但是也没有太多的离心离德。

不需要他们绝对的忠诚,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办好事情就行。

那就努努力,看看能不能走出来和历史上不一样的大明发展轨迹!

(本章完)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